当前位置:letou乐投 > 新闻动态 >

开国少将马冠三的故事2.1

发布日期:2025-09-07 浏览次数:99

马冠三少将: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。1961年晋升少将,时任海军副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。

一、将军简介

马冠三(1913—1991),原名马培宝,山东省寿光县(今寿光市)人。1938年参加八路军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抗日战争时期,任鲁东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员、1区队副区队长,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支队司令部参谋、1团副团长兼参谋长、支队司令部队列管理科科长,山东纵队第1旅司令部管理科科长,八路军115师教导第1旅作战科科长,鲁南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。参加了沂蒙山区反“铁壁合围”。

解放战争时期,任山东军区第8师参谋主任,山东野战军第8师司令部参谋主任,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部参谋处处长、副参谋长,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8师副师长,第三野战军第22军64师副师长、代师长、师长。参加了莱芜、孟良崮、睢杞、淮海、渡江等战役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任第22军64师师长,第22军参谋长,华东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,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,兼浙东前指副司令员,海军东海舰队参谋长,海军军训部部长,海军副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、代理参谋长,第2海军学校副校长,海军工程学院顾问。

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,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。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1988年获独立功勋荣誉章。

1991年12月5日在北京逝世,终年78岁。

二、将军生平

马冠三(1913—1991),原名马培宝,1913年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县(今寿光市)牛头镇四分村。8岁上私塾,上了9年初小。考入高小,学习两年后毕业,又考入县立中学,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,回村在小学任教。

1934年在梁漱溟办的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一年。

1935年到邹平实验县习艺所任办事员。

1936年回本县任南河庄乡农学校校长。

1938年1月参加鲁东抗日游击队,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后任鲁东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员、1区队副区队长。

1938年12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支队司令部参谋、1团副团长兼参谋长。

1939年3月任山东纵队第1支队司令部队列管理科科长。

1941年3月任山东纵队第1旅司令部管理科科长。

1942年6月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。

1943年9月任鲁南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。

参加了沂蒙山区反“铁壁合围”。

1945年8月任山东军区第8师司令部参谋主任。

1946年1月任山东野战军第8师司令部参谋主任。

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部参谋处处长,6月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部副参谋长。

1948年9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8师副师长。

参加了莱芜、孟良崮、济宁、淮北、许昌、洛阳、开封、睢杞、淮海等战役。

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22军64师副师长、代师长,7月任师长,参加了渡江等战役。

1950年12月任第22军参谋长,华东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。

1952年9月~1955年10月,任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。

1954年11月,兼任浙东前指副司令员。

1955年10月~1956年9月,任海军东海舰队参谋长。

1956年9月~1960年5月,任海军军训部部长。

1960年5月~1968年2月,任海军副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。

1968年2月~1970年7月,任海军代理参谋长。

1970年7月任第2海军学校副校长。

1977年~1979年,任海军工程学院顾问。

1982年1月按正军职离职休养。

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,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。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

1988年获独立功勋荣誉章。

1991年12月5日在北京逝世,终年78岁。

三、菜花歧海战的教训

1949年7月,在大榭岛战斗中,第22军64师师长马冠三率部消灭国民党军守岛部队一个团和增援的一个团。随后,参与攻打金塘岛,歼敌一个师。

12月,第22军参谋长马冠三指挥第22军一部在17艘舰艇配合下,进攻南韭山岛和檀头山岛,全歼守敌,攻占两岛。

这是第22军入浙后,继大榭岛、金塘岛后第三次渡海夺岛作战,也是驻舟山陆、海军首次协同联合作战。

1952年9月,马冠三调任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。

1953年农历春节前,隶属于华东军区海军淞沪基地的“长江”舰,停泊在吴淞军港码头,加足了油料、燃煤、淡水,采购了足够七到十天用的副食品,待命出航。

当时,“长江”舰没有舰长,军政工作统由政委刘松负责。

2月14日早,正月初一。“长江”舰接到任务:由华东军区海军第6舰队的“洛阳”舰护航,沿长江上航接首长。

随后,编队转入长江航行。因为常年在海上执行任务,内河航道不熟,军舰速度较慢,直到天快黑的时候,才到达江阴。抛锚后,放汽艇靠岸接上了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马冠三和两个领航员。

随后,马参谋长下令编队起锚,两个领航员上到“长江”舰驾驶台继续夜间上航。

风雪交加,途中两次搁浅,快速倒车,退下浅滩继续前进。经过三天三夜,编队于2月17日凌晨到达汉口。

2月19日上午,编队官兵站坡迎接首长,但谁也不知道是哪一位首长。

当毛主席头戴草绿色解放帽,身穿草绿色大衣,在十多名随员簇拥下,从码头大门向“长江”舰走来时,官兵们都怀疑自己的眼睛有误,接着是惊喜,浑身发热,心跳加快,激动不已!

当毛主席走上活动码头,副舰长王内修跑步向前,操着浓重的山东胶东方言,向毛主席报告,并请主席登舰。

王内修平时口吃,但这次的报告词竟异常流畅!

毛主席挥手答礼后,在罗瑞卿部长的搀扶下,走上跳板。

这时,随着一声长哨,全舰站坡队伍向主席行注目礼。毛主席迈着稳健的步子,登上了“长江”舰……

1953年2月19日至21日,毛主席登上“长江”舰视察海军。“长江”舰在前,“洛阳”舰护航在后,编队在马冠三指挥下,航行了4天3夜。

1954年4月,正值鱼汛,国民党海军在浙东的骚扰、破坏更加频繁,经常派出舰艇袭击解放军护渔炮艇和渔船,抢劫渔民的鱼获,严重危及渔民的生命,阻碍渔业生产。

华东军区海军遂以6艘护卫舰、10艘炮艇和1个团的航空兵,开始在浙东沿海猫头洋进行护渔。

当时,因海军航空兵歼击机作战空域受限,华东军区海军规定,原则上舰船不出公海作战。

4月20日,解放军以8艘炮艇在小鹅冠海面击伤国民党海军扫雷舰1艘。

4月24日,在海航第6团的空中掩护下,舟山基地战舰大队“瑞金”、“兴国”号奉命前出至檀头山海面;第6舰队“广州”、“开封”号由上海进至舟山,支援作战。

4月27日夜,四舰在灯火管制下驶离定海南下,“广州”、“开封”两舰在檀头山北部抛锚待机,“瑞金”、“兴国”两舰次日进至南田岛菜花岐岛以南7海里处巡逻,诱敌北上。

4月28日上午,“瑞金”、“兴国”两舰发现一艘国民党海军“太和”号护卫舰。“太和”号首先发炮,解放军两舰还击。

有意思的是,双方火力不相上下,装备的都是美造76.2毫米口径舰炮。这是因为,二战时美国将这种型号的炮卖给国民党,同时租借给苏联,而苏联后又将该种火炮转卖给解放军海军。

“瑞金”、“兴国”两舰边战,边诱敌北上。

8时45分,“太和”号弃战,驶向渔山列岛。

因相互电报速度慢,在“广州”舰上的编队指挥员冯尚贤命令“瑞金”、“兴国”两舰继续诱敌北上,“广州”、“开封”两舰起锚接敌时,“太和”号已与敌“信阳”号驱逐舰、“太康”号护卫舰和1艘“永”字号扫雷舰会合,我编队已失去了围歼敌单舰的良机。

11时,“瑞金”、“兴国”两舰在小鹅冠以东海域,发现了那支国民党海军舰队,同时敌舰亦发现我舰,遂成单纵队向我两舰驶来。

11时55分,敌“信阳”号上127毫米主炮开始向我舰射击,“瑞金”、“兴国”两舰立即用76.2毫米主炮还击。

11时59分,冯尚贤命令“瑞金”、“兴国”舰打击敌2号舰,但旗舰“广州”舰发错信号,错发成“打敌1号舰”,“兴国”舰在距离敌1号舰60链距离上仅发射炮弹6发。

12时,“广州”、“开封”出击,距离敌编队69链时,集中火力对敌舰编队1号舰集中射击。

密集的炮火直接命中敌“太和”号军舰右舷,在水线以上炸开一个大洞。敌舰在领教了苏制130重炮的威力后,立即向南转向,机动曲折航向外海撤离。

此时,我舰应随敌转向进行同航向射击,但仍错误采用了与敌舰反航向运动,致使双方距离迅速拉大。

冯尚贤命令“瑞金”、“兴国”两舰打击敌2号舰,但旗舰“广州”号再次错发信号为“打敌1号舰”,致使“兴国”只来得及发射了6发炮弹,敌舰早已逃离射程,而“瑞金”号一炮未放。

12时18分,双方距离85链,“广州”、“开封”两舰停止射击,向前接敌。

12时33分,双方距离缩短至77链,“广州”、“开封”舰再次开火,敌舰调转航向090度,加速规避。

12时41分,战斗结束。“瑞金”、“兴国”两舰继续留在海面巡逻,“广州”、“开封”两舰返回南韭山锚地。

战后,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马冠三讲评认为:

情况判断、诱敌部署是成功的,但问题是:一开始就失去了打击敌单舰的良机;编队异航向射击,影响了命中率;“瑞金”舰、“兴国”舰脱离敌舰过远,延迟转向;指挥上严重失误……

实际上,有一些教训,马冠三没有提:

1、编队通信联络超短波失灵;

2、通报43份,电报文字达5000个,实乃不问场合的文字游戏;

3、诱敌的“瑞金”、“兴国”两舰,均为商船改装,设备陈旧,最大航速为12节,而敌“信阳”号驱逐舰巡航速度达到18节,拦截根本不可能,而在引诱过程中很容易就被敌舰追上,十分危险;

4、当时,青岛组建驱逐舰第51大队,第6舰队选送了650名战斗骨干,包括大队指挥员两名、舰长两名、部门长20名、业务长4名,削弱了舰队的作战实力,临时补充进来的442名新兵大部分连舰炮是什么样都没见过。

参考资料:

1、《菜花歧海战》

2、《东矶列岛之战》

3、《一江山岛战役》

4、《保卫闽粤海上运输线》

5、于学斌《责任的力量》

6、马冠三《鏖战东海忆当年》

7、毛德传《浙海大陈列岛风云录》

8、郝文诤《一江山岛战役十问》